2015年,“史上最小Villa”的设计图纸刷爆了朋友圈,
这张图纸出自正在践行小镇生活的蓝城,
并在杭州桃李春风落地打造。
如今,桃李春风一期413栋中式小院已蔚然呈现,
一副当代中国的诗意栖居长卷,
正在美好生活的推动下,徐徐展开。
最难的不是造413栋房子,
而是每一个有生活的院子。
这也许是中式小院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呈现。
沿着悠然的坡地,建筑群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绵延相依的屋顶勾勒出优雅的天际线,
你也许不会想到,
在这看似理所当然的美景呈现之前,
桃李春风的营造团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面对这片拥有近40米高差的广袤地块,
难的是,不同于以往一个项目仅几十栋住宅,
庞大的规模和体量,若非考虑周全,
很容易造成建筑的凌乱和单调。
传统按部就班的设计营造思路必须放弃,
全方位的设计统筹,势在必行。
在整体规划过程中,同步开始户型设计;
户型设计时,精装修全面参与到户型优化的工作中;
与此同时,景观设计也介入其中,环环相扣……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难题总是如影随形,
为了让小镇实现惬意的归家路径和景观体验,
单单一条中轴景观带的设计方案,
就经历了数十次易稿。
沿着这条主景观轴线,
小院沿山势的叠级逐渐升高,
构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天际线。
在屋檐以下,为了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
设计团队还有数不尽的细节要去征服。
比如,总长约45公里的围墙,
如何设定每一扇花窗的样式
墙垣高度该配合多大的花窗比例,
在呈现之前都要经过周密规划,
这样的规划是一米一米进行的。
再比如小院轩窗的位置,
要经过反复敲定,
确保每一扇望出去,
都能定格出一幅情致各异的风景画。
没有关切居住者的生活,
建筑就不能称之为“家”。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
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一座理想的建筑,
满足居住需求只是基本使命,
能够承载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期待,
能够还原人文的意趣和情感,
才是让人安放心灵的家。
这样的中式小院,被总设计师蒋愈称之为“逸格”,
是用文人雅士的审美格调,
还原江南民居的轻松与野逸。
的确,对厌倦繁杂的都市人来说,
放松、亲切,
也许是生活最动人的一面。
在全局观上,它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
用通透的空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也更符合当代人的居住哲学。
布局之初,就妥帖拿捏建筑群的方位、朝向,
把远山放在窗口,把近处的水景放在眼底。
从单体上来看,遇墙造窗,窗藏于景。
房屋尽量采用大面积门窗,景观通透,
且设计了较多的灰空间,以及多重院落,
延展生活的趣味性。
室内空间化繁为简,又保持层次感,
并更加集约、实用。
而对于邻里生活的珍视,
则在处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时,有了淋漓的表达。
桃李春风还原了传统江南民居的人情网络,
五至十户成团,以巷道关联,
围合出亲睦的合院式关系,
青砖白墙间,邂逅弄堂里不散的人情味。
不是有了景观就有生活,
而必须是为生活而造园。
《园冶》中有八字真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中国造园的精髓,就在于与自然和文化的共生。
一处理想的中式园林,
仿佛一首动人的中国诗词,
大开大合处要能极目天地山湖,
细致处要能以蜿蜒小路读懂生活闲情。
在整体格局上,
桃李春风充分挖掘江南地域文化特色,
融诗情画意于园林,形成具有江南情景的画面感。
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巧借山水,
以优越山水资源为根基,
四季风情信手拈来,造就浑然天成的造景手法。
在邻里街巷,注入恰到好处的生活氛围。
营造与风景相依的生活场景,
丰富的游步道、慢跑道设计,
增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亲近的契机。
在回家的最后几米,
营造养眼、合理的入户景观,
即使是一片小景,
也要为邻里闲话家常营造诗意的氛围。
私家庭院里,辟一片菜园,
种四季时蔬瓜果,重回耕读之乐,
向大地索取一份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桃李春风景观的独到之处,
还在于针对小镇不同的空间界面,
有着层次分明、功能各异的景观设计。
比如小镇中心这样的公共领域,
需要打造更多的社交场景。
桃李春风大美之境巍然呈现,
中国从此拥有了一座精致的院子小镇,
这是蓝城小镇动人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向所有同行者的美好回应。
而中国的小镇之路,
根本上是生活这门大学问的探索之路。
其中,更需要一个小镇知识的共同体,
共享心得、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