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觉得,
在城市里的生活日子久了是一种消耗,
人要觉醒,必然要回到来的地方。
那里应该是修竹森森,溪水绕着山谷的样子……
2012年,我在杭州余杭鸬鸟镇,
偶遇了一栋土房子,于是就再也没能忍住,
把它变成了山里的居所。
像是和我一样,受到了某种感召,
慢慢地,城市里的人过来了。
他们美滋滋地住在山腰的竹林之中,睡土房子,
在鸡圈改造成的餐厅里吃饭……
闲的时候看飞鸟玩耍,又或者在竹林里,
自己动手做一次山中晚餐,
当人心回归山谷,好像在这里可以汲取到力量。
山腰上的这座竹林中的土房子当初是我从当地村民中租下了的,因为久无人居,竹林早就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怀抱,只能从低处才能窥见房子的一二。
土房子的主人可能不会想到,那个年代只用了4000块预算盖的又土有简陋的房子,现在竟然会等来大把大把的人不期而至。
山中的日子虽然简陋,却足够让心境回归空灵。
菩提谷一期
我是老宋,也许是因为木匠出生的我,对于老房子、老木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所以遇到这栋破旧的老房子的时候,从心底就生发出了想要修好它的冲动。
老房子是山上的一户人家留下的,建房时,房主老杨的预算一共只有4000块,既要请师傅还要采买各种建筑材料。
所以在房子的用料上就不得不简单,除了门框上的土砖之外,剩下的都是清一色的土墙。
不过房子虽然简陋,但背靠着这片竹林,老杨一家四口生活在这里,平时靠着挖笋、做制品生活,日子虽然清贫却足够幸福。
只是后来,山中的岁月终究敌不过时间。老杨的一双儿女长大,靠竹子为生计的日子也渐渐难以维持下去了。
老杨不得不离开这栋竹林中装满了幸福记忆的土房子,在山下另谋生活。
山腰上的这栋土房子,也就这样孤独地荒废下去。
只是冥冥之中有种说不清的缘分,有一天我开着摩托车在山里瞎转,迂迂回回了几段山路之后,在一片茂盛的竹林掩映之中看到这栋房子。
踩着铺满枝叶、杂草的小路,脚底时不时地会发出沙沙的声响,拨开垂到眼前的竹叶,我的另一个世界打开了。
那一刻我知道了我向往的不是儿时的小桥流水人家,而是山中的这片刻岁月。
我留下了。
因为木匠出生,我对破败的老房子、门窗总是有一种固执的情感。
我总觉得它们的年龄比我们还大,就像家里的老人一样,它们本身就有很多的记忆,我想把它们全都保留下来,把它变成我安宁的住所。
改造后的土房子
即使年岁更替,
老房子的黄土墙还在。
有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祖辈们的智慧,
这样的墙壁是不会返潮的,
反而现代的板材很容易地就渗出水来。
还有老磨盘、古董钟……
让你自然而然地就被带到曾经的旧时光中。
我们把山体引入到了室内,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老房子的面积有限,
所以做了一部分扩充。
只是遇到了山体之后,顺势而为,
把它也纳入了室内,
随缘而来,不争也不急。
老房子改造完成后一共也就四个房间,原先老杨用来养鸡的一片空地也被我变成了一个用竹子、麻绳装饰的餐厅。
房子不大,但山中的岁月安宁,一夜山中,溪水声、风吹过竹叶的声音一层叠着一层,像波浪拍打着沙滩。
这片山野之上野生的只有毛竹。
只是在山坳间,先民手植银杏树,柳杉树,红豆杉,分别是一百多岁,两百多岁,三百多岁……今已亭亭如盖。
在山谷的空地上,村民们会在这里耕种蔬果,好几次邻居会主动送来自家种的蔬菜、水果,我不收还会翻脸。
在山中的日子清闲,
房子背后的山上是吃不完的竹笋。
人一旦回归到自然里,
人和食物的关系就这样变得纯粹起来。
我甚至还找到附近山坳里的野茶园,
新采的茶叶,加上山间清泉,
山中的每一天,也都像是有了期盼。
也就是在山中一天天的岁月,我有足够的时间把山中的去处一处处造访。
就这样山中待了一年,一次在鸬鸟镇游玩时撞见了一位贩卖山泉的老伯,说在半山腰上有个特别纯净的水源。
这一上山不要紧,关键是山上的老房子又再一次把我留了下来。
那种安静而独立的美好,说是山上住着神仙我大概也会相信。
最初筹建的一年时间里,我经常会担心这地方跟区位完全不搭边,周边没有任何同业。
虽是杭州好亲近的边城,却有一段600多米的海拔,想要进入这里还要拐过七十多道弯,似乎孤独了些。
所以,那段时间我没有着急着把它改造出来,只是趁着每晚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反复走这段弯道上山。
我想弄明白这块土地的灵气是暖的还是冷的。
渐渐地我发现,在这里即使子夜一个人感受这条路也不会慌张,即使下雪的时候,只要翻过这边的山腰,温度和日照就会舒服很多。
等到心里有了底,我才开始动手!只是这一打磨,又是2年的光阴。
菩提谷二期
相较于第一栋房子,
这里的房间足够开阔,
面向竹林的房间每一间都有通透的玻璃,
只要伸出手就能触碰到绿意。
布袋居
有的房间是复式的阁楼,
一楼是自带浴缸的起居室,
而卧室责备藏在了二楼的阁楼。
房间同样面对着竹林,
说是把一面墙都变成了绿色,
丝毫不为过。
静坐居
这些房子其实是建立在传说中的大麓寺地基之上。
大麓寺,中国最早一批佛寺建制。自西晋到明清,山中香火不散,十年浩劫期间,石柱等永久性佛寺遗存埋入地下,等待复兴。
正是因为这样,我就给每一栋房子取了一个罗汉名,布袋(罗汉)居、挖耳(罗汉)居、开心(罗汉)居……
这十八个名字用完的时候,大麓寺店的十八栋房子也修建完成了。这“十八罗汉”将会守护这个村子,这座山,以及内心的宁静。
不是一栋、两栋,谨慎的开始,其实在最开始签约的时候,我就把整个村子能签到的都签了,没签到的也先把人家规划在内。
两年后,大麓寺地基之上整座小村,就都会全部进入版图。
水电都是整盘考虑,基础建设按照整个村落进行,当地政府因此还专门修造了上山路。山下垦出15亩田,施泉水、有机肥,做山上的专属菜园……
城市里待得久了,
或许只有在这个出尘绝世的地方,
你才会感觉到四季的更迭。
每一个季节,土地上长出的食物。
都让你倍感珍惜。
人终归是来源自然,
或许只有回归到山谷里才能放下浮躁,
望着辽阔的天地,
然后在某个瞬间获得某种顿悟,
所以,我想这就是我把这里取名
——“菩提谷”的原因。
所以这一次我想通过众筹的形式,找到更多和我一样想在一个出尘绝世的地方一起回归深谷,喝茶听雨,安宁度日。
我想菩提谷不仅仅只是一个住宿的地方,它更应该是很多人短暂隐逸的地方,然后,获得重新上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