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不曾枕山而居
听得山中芙蓉纷纷落
有多久,不曾依水而眠
闻得水调声长歌末了
不知雪落几回,不知春归几次
人如离巢燕
山水之间,却是旷世眷恋的故乡
它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世有情长,人有情深
有人问我粥可温
山水一程,风雪一更
有人为我立黄昏
他乡梦里,依旧故园千帐灯
小镇巷陌,你依旧当年模样
远山如黛,近水清浅
眉目之间,如你容颜
只匆匆一面,却半生惦念
是你檐下的白墙黛瓦
是你篱落的竹石相依
我愿跋山而去,听你涉水而来
待桃李
开遍芳菲处
听春风
吹来旧时燕归巢
看尽四季繁芜,遍寻山明水秀的地方,朝临风露,暮听归鸟。独喜欢陶渊明“芳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两句诗,从魏晋名士对山水诗的吟咏,到宋元文人对山水画的追求,中国人骨子里便带着对平淡天真的仰慕,山水精舍也成了世人梦中仙居。房子是巢,我们正是那归燕,一路风尘仆仆,在时光里飞跃了许久,终寻到山水明净。庭中青砖白墙,如水月清雅。院外斜阳芳草,如旧时相识。此处心安是吾乡。
有哲人说,建筑都是长出来的。根植于东方哲学与美学的建筑,总是让人看到这个民族的诗性,让每个人的心性,穿过礼乐生活,生发出审美之光。心净则明,居所就是主人心境、学识、修养的外在体现,更是这个民族哲学、审美、艺术的显性文化。庆幸的是,我们是一个尚雅的民族,在生活方式的延续和传承中,在审美觉醒之路上,已有许多先行者,如旧时燕归巢,如山中梅香开,如春风催桃李,正在慢慢的回归、出现、成长。
心生四季,便是对生活最热忱的欢喜。心生诗意,更是对生息最虔诚的礼赞。
好的建筑,便是设计师对哲学、美学、文化最好的诠释,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最诗性的物证。宋代诗句里,有一首极具禅意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群山妍妍,草木同苏。
篱落之下,新绿初上。
院门深处,东风吹过。
檐角漱漱,白雨成行。
春来之时,燕子呢喃。
我遇见你,心旷神迷。
林木苍翠,低墙映山色。
蕉叶分碧,阴阴夏木。
清凉处,漱洗尘心。
繁芜里,静观浮沉。
择一檐,筑一巢。
择一镇,度一生。
院墙旧瓦,一片安静。
秋庭落空旷,叶叶生禅意。
年岁恍惚,换了光景。
屋顶生新苔,悠然见自在。
燕当如约,归去如期。
还你,时光逍遥过,
就像往日如昔。
暮色初落,又逢人间烟火。
人间初静,依稀远山如墨。
流霞明灭,恍惚旧梦处。
冬日围炉,映照脸颊心似火。
心潮荡漾,观想人生如果。
归于山林,不忘江山纵马如歌。
年年燕归,心生四季。我在江南,等你落笔。
草木为字,院落为纸,以其小而成其诗。
幕天席地,依山傍水,以其大而见其博。
人应该以素净的诗意,成全生命的完整。
寻一处净土,抱朴归真。
寻一处院落,素心清居。
院中有天地,庭中日月长。庭院是物质上的生活起居空间,中国人的精致和儒雅的生活,都源自于庭院中的栖居,四季风景都穿庭而过,有限的日子也变成无限的诗情;庭院是精神上的性灵之所,东方之美更足以安养生息,一轩一廊,一室一庐,成了尚雅生活的归依。从物质需求蜕变到精神属性,东方园居文化基因便是重要的内核。当下的中式小院,便是对精致和尚雅的最好的诠释。无数这样的院落,构成了一座小镇的人间情味,形成它骨子里最东方的气息。
在小镇中,你会感觉到,你住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时光忽然慢了下来,慢的可以思考一件事,慢的可以把碎片化的生活重新过的完整。这是一种“又见炊烟升起”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是一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闲适,这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和自在。
都市捆绑的羁绊,在归于小镇后正在慢慢松绑,青山,田野,仟佰邻里,让你感到由衷的亲切,或许我们文明就是农耕的文明,“见天见地见四季,种桃种李种春风”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生活。都市的冷漠,小镇的亲切,在这里,我们开始把乡愁当成仔细品读的生活来过,在这里,我们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的精神原乡……。